对微信的产品发展思路,一直有长期的思考兴趣。一是,之前做易信的那段时间,深入思考微信的很多功能,发现它对每一个需求挖掘都很有深度,功能逻辑和设计细节恰到好处,不多不少,让人佩服;另外是在面试过程中,看一个人的产品感,会经常拿微信为例来提问,发现几乎大部分候选人,都很难从最底层思考微信的本质。
以下是我的一点思考:
微信的本质,到底是什么?
本质上是一张逐步逼近真实的反映人类社会的网络,所谓网络,即由点、线组成。
点是什么?线是什么?
点,是社会中,作为主体对外输出价值的个体
线,是基于某种价值的连接,例如社交价值、交易价值
所以,微信是一张汇集了大量“价值连接”的网络。
比如在微信里:
人与人之间,通过社交价值连接
人与内容自媒体之间,通过阅读价值连接
人与明星公众号之间,通过粉丝价值连接
所以现在的微信里有了一堆的点和线
点:好友、陌生人、公众号、服务号
线:小程序服务(服务价值)、支付(交易价值)、聊天(社交价值)、内容阅读(媒体价值)等等
后续,微信也会围绕与此来发展:
微信服务于谁?(或者颠覆谁?)
一切通过互联网提供价值连接的平台。
以上面这些认知,来思考微信的一些功能建设:
最开始做了聊天:
建立熟人的网络,汇聚人,并为人们提供信息沟通的价值连接
后续做了附近的人、朋友圈
提供全新的价值连接的可能,从而引入更多的“点”,即人
做公众号:
提供阅读价值、媒体价值,引入一种全新的点,媒体。可以是自媒体、个人、成熟的已有媒体,这一点对微信来说不重要。只要微信能够把价值满足好,这个网络就会自组织起来
做微信支付:
提供交易价值;在人与人、自媒体之前,提供了新的价值连接形式,让整个网络更加稳固,也为后续拓展新的点做了准备
做小程序:
提供服务价值;小程序可以承载更多类型的价值连接,比如游戏、电影、打车等更多服务价值
微信后面会怎么进化?
对于互联网来说,微信建立了一个巨大的中心化流量池。而对于微信来说,不希望其内部有任何一个点掌握巨大的网络。微信会坚定的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、基于价值连接的网络,来迎接我等草民,把自己的生活、交易、服务等安放在上面,这与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产品观是非常一致的。颠覆一切曾经提供价值连接的平台,微信可以满足的,以后一定会逐步满足。